意大利的重型巡洋舰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高速轻防护侦察型—低速重防护舰队核心型—高速轻防护侦察型,并分别设计出了3级不同的重型巡洋舰。其中,第二阶段的产物就是扎拉级重型巡洋舰。
扎拉级是在特伦托级开工建造后开始设计的。当时的意大利海军正面临着双重的困境:其一是作为假想敌的法国海军在重型巡洋舰的设计上循序渐进,防御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战力于意大利同类舰难分伯仲。
如此一来,意大利海军需要付出几乎对等的代价才能换取相应的战果,这是意大利海军难以接受的,他们期望在取得最大战果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己方的损失。
其二是意大利海军的战列舰虽然制订了全面现代化升级的计划,但毕竟都是一些一战的老舰,舰体老化、出勤率低、战斗力也有限,难以负担沉重的作战任务,需要一种次等级的主力舰来协助。由此,所谓的舰队核心型重型巡洋舰的概念就新鲜出炉了。
最初,按照意大利海军的设想,新的“舰队核心重型巡洋舰”将保留特伦托级重型巡洋舰的舰型和火力水平,适当的降低最高航速,而大大提升装甲防御水平,使其具备超越对手同类舰的生存能力。
按照能抵御中距离直射的203毫米口径炮弹的标准,新舰将装备200毫米厚的舷侧装甲,并且航速要达到32节,排水量符合《华盛顿条约》中的10000吨的规定。然而经过结算,如此重的装甲设计至少需要15000吨的排水量,超过条约标准50%。
在当时,意大利海军还不敢明目张胆的违反条约规定,因此不得不彻底修改舰型、削弱装甲厚度、压缩航空设备、并放弃鱼雷武器等。最终,计划将舰体结构重量在特伦特级的基础上削减30%,并确定舷侧装甲厚度为150毫米,这样可以将标准排水量控制在11000吨左右,这样略微超出条约标准。这一方案在1928年确立,并很快获得海军高层的批准。
作为舰队次等主力舰的扎拉级拥有超乎一般条约型巡洋舰的重型装甲,因此与法国海军的阿尔及利亚级重型巡洋舰并列防护最佳的条约型巡洋舰之冠。其装甲总吨位达到2700吨,超过阿尔及利亚级的2035吨。因此,一度被意大利海军命名为装甲巡洋舰。
扎拉级不仅装甲总吨位高,而且沿用重点防御布局,在防御分布方面也比较均衡。其垂直防御主要由水线装甲带提供。这条装甲带从前主炮塔下方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塔之下,上部和中层水平装甲相接,不仅保护动力舱段还保护弹药库。
与英美系动力舱、弹药库防护侧重不同有差异的是,这条装甲从前到后均匀分布,上部最厚达到150毫米,向下逐渐缩减至100毫米。装甲带前后设置装甲隔壁,在水线毫米,水线毫米。这样,中甲板、水线装甲带和装甲隔壁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装甲盒。另外,在中甲板与上甲板之间是30毫米的装甲外板。
水平防御也一点不弱,自上而下主要有两层防护。在上甲板铺设20毫米的防破片装甲,中甲板则是70毫米装甲甲板。炮塔防御,其炮塔面板为150毫米,炮塔座圈150毫米,但在甲板之间的竖井部分仅10毫米,略显单薄。司令塔装甲为150毫米。而水下防御采用双重舰底和舰体侧面细分水密结构,十分薄弱。
扎拉级的动力设备是意大利巡洋舰中最有特色的。该级一共安装了5台大型锅炉、3台小型锅炉(“阜姆”号安装了8台亚罗式,其余3艘安装的都是桑尼克罗夫特式)和两台帕森斯式主机,分别设置在8个空间大小一样的独立锅炉室和2个主机舱内。
扎拉级共建造了4艘,“扎拉”号:1929年7月4日,在奥托集团拉斯佩奇亚船厂开工,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0月20日完工。
“阜姆”号:1929年4月29日在里雅斯特市的里雅斯特技术公司开工,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1月23日完工。虽早于“扎拉”号开工,但完工比“扎拉”号晚一个多月完工,因此本级被成为“扎拉”级。
“戈里奇亚”号:1930年3月17日在奥托集团奥兰多船厂开工,1930年12月28日下水,1931年12月23日完工。 “波拉”号:1931年3月17日在奥托集团奥兰多船厂开工,1931年12月5日下水,1932年12月21日完工。
在该级的建造期间,后两舰的上层建筑就更改了设计。其中“波拉”号参照了新的博尔扎诺级重型巡洋舰的设计,将舰桥向后扩张和1号烟囱融为一体。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烟囱排烟对舰桥的影响。而“戈尔齐亚”号则将两座烟囱下部进行修改,显得更为宽大。这样的改造是的后两舰比前两舰更容易区分。
到二战爆发时,“扎拉”级的防空武器配置为6座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4座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和4座双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为了适应作战需要,还在前部上层建筑两侧加装了2门120毫米12倍径照明弹发射炮。在1941年3月马塔潘海战中,除“戈里齐亚”号其余3舰全部战沉,因此没有了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从1942年后盟军空中威胁容易增大,仅存的“戈里齐亚”号开始增加和升级防空系统。1942年拆除2门照明弹发射炮,替换以2座布雷达1932年式37毫米高射炮;1943年有拆除所有13.2毫米高射机枪,加装2座单管布雷达1939年式20毫米65倍口径高射炮和6座双联装布雷达1935年式20毫米65倍口径高射炮。
在二战意大利海军重型巡洋舰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扎拉级。一些资料甚至认为,只有美国得梅因级重型巡洋舰才迫使扎拉级让出防护最好巡洋舰宝座。这也反映了扎拉级的最大特点和最成功的设计。
4座双联装安萨尔多1927式203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奥托1927式100毫米47倍口径高射炮;4座双联装布雷达1932式37毫米/54倍口径高射炮;4座双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搭载2架飞机。
意大利的重型巡洋舰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高速轻防护侦察型—低速重防护舰队核心型—高速轻防护侦察型,并分别设计出了3级不同的重型巡洋舰。其中,第二阶段的产物就是扎拉级重型巡洋舰。
扎拉级是在特伦托级开工建造后开始设计的。当时的意大利海军正面临着双重的困境:其一是作为假想敌的法国海军在重型巡洋舰的设计上循序渐进,防御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战力于意大利同类舰难分伯仲。
如此一来,意大利海军需要付出几乎对等的代价才能换取相应的战果,这是意大利海军难以接受的,他们期望在取得最大战果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己方的损失。
其二是意大利海军的战列舰虽然制订了全面现代化升级的计划,但毕竟都是一些一战的老舰,舰体老化、出勤率低、战斗力也有限,难以负担沉重的作战任务,需要一种次等级的主力舰来协助。由此,所谓的舰队核心型重型巡洋舰的概念就新鲜出炉了。
最初,按照意大利海军的设想,新的“舰队核心重型巡洋舰”将保留特伦托级重型巡洋舰的舰型和火力水平,适当的降低最高航速,而大大提升装甲防御水平,使其具备超越对手同类舰的生存能力。
按照能抵御中距离直射的203毫米口径炮弹的标准,新舰将装备200毫米厚的舷侧装甲,并且航速要达到32节,排水量符合《华盛顿条约》中的10000吨的规定。然而经过结算,如此重的装甲设计至少需要15000吨的排水量,超过条约标准50%。
在当时,意大利海军还不敢明目张胆的违反条约规定,因此不得不彻底修改舰型、削弱装甲厚度、压缩航空设备、并放弃鱼雷武器等。最终,计划将舰体结构重量在特伦特级的基础上削减30%,并确定舷侧装甲厚度为150毫米,这样可以将标准排水量控制在11000吨左右,这样略微超出条约标准。这一方案在1928年确立,并很快获得海军高层的批准。
作为舰队次等主力舰的扎拉级拥有超乎一般条约型巡洋舰的重型装甲,因此与法国海军的阿尔及利亚级重型巡洋舰并列防护最佳的条约型巡洋舰之冠。其装甲总吨位达到2700吨,超过阿尔及利亚级的2035吨。因此,一度被意大利海军命名为装甲巡洋舰。
扎拉级不仅装甲总吨位高,而且沿用重点防御布局,在防御分布方面也比较均衡。其垂直防御主要由水线装甲带提供。这条装甲带从前主炮塔下方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塔之下,上部和中层水平装甲相接,不仅保护动力舱段还保护弹药库。
与英美系动力舱、弹药库防护侧重不同有差异的是,这条装甲从前到后均匀分布,上部最厚达到150毫米,向下逐渐缩减至100毫米。装甲带前后设置装甲隔壁,在水线毫米,水线毫米。这样,中甲板、水线装甲带和装甲隔壁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装甲盒。另外,在中甲板与上甲板之间是30毫米的装甲外板。
水平防御也一点不弱,自上而下主要有两层防护。在上甲板铺设20毫米的防破片装甲,中甲板则是70毫米装甲甲板。炮塔防御,其炮塔面板为150毫米,炮塔座圈150毫米,但在甲板之间的竖井部分仅10毫米,略显单薄。司令塔装甲为150毫米。而水下防御采用双重舰底和舰体侧面细分水密结构,十分薄弱。
扎拉级的动力设备是意大利巡洋舰中最有特色的。该级一共安装了5台大型锅炉、3台小型锅炉(“阜姆”号安装了8台亚罗式,其余3艘安装的都是桑尼克罗夫特式)和两台帕森斯式主机,分别设置在8个空间大小一样的独立锅炉室和2个主机舱内。
扎拉级共建造了4艘,“扎拉”号:1929年7月4日,在奥托集团拉斯佩奇亚船厂开工,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0月20日完工。
“阜姆”号:1929年4月29日在里雅斯特市的里雅斯特技术公司开工,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1月23日完工。虽早于“扎拉”号开工,但完工比“扎拉”号晚一个多月完工,因此本级被成为“扎拉”级。
“戈里奇亚”号:1930年3月17日在奥托集团奥兰多船厂开工,1930年12月28日下水,1931年12月23日完工。 “波拉”号:1931年3月17日在奥托集团奥兰多船厂开工,1931年12月5日下水,1932年12月21日完工。
在该级的建造期间,后两舰的上层建筑就更改了设计。其中“波拉”号参照了新的博尔扎诺级重型巡洋舰的设计,将舰桥向后扩张和1号烟囱融为一体。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烟囱排烟对舰桥的影响。而“戈尔齐亚”号则将两座烟囱下部进行修改,显得更为宽大。这样的改造是的后两舰比前两舰更容易区分。
到二战爆发时,“扎拉”级的防空武器配置为6座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4座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和4座双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为了适应作战需要,还在前部上层建筑两侧加装了2门120毫米12倍径照明弹发射炮。在1941年3月马塔潘海战中,除“戈里齐亚”号其余3舰全部战沉,因此没有了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从1942年后盟军空中威胁容易增大,仅存的“戈里齐亚”号开始增加和升级防空系统。1942年拆除2门照明弹发射炮,替换以2座布雷达1932年式37毫米高射炮;1943年有拆除所有13.2毫米高射机枪,加装2座单管布雷达1939年式20毫米65倍口径高射炮和6座双联装布雷达1935年式20毫米65倍口径高射炮。
在二战意大利海军重型巡洋舰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扎拉级。一些资料甚至认为,只有美国得梅因级重型巡洋舰才迫使扎拉级让出防护最好巡洋舰宝座。这也反映了扎拉级的最大特点和最成功的设计。
4座双联装安萨尔多1927式203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奥托1927式100毫米47倍口径高射炮;4座双联装布雷达1932式37毫米/54倍口径高射炮;4座双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搭载2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