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格伦德波克

格伦·古尔德诞辰九十周年|重现古尔德的边园

今天是加拿大钢琴演奏家格伦·古尔德诞辰九十周年,其文集的中文新版《乐之边园》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为该书译后记《重现古尔德的边园》,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距离《古尔德文集》中文版首度问世已过去六载。在格伦·古尔德的眼中,数字总是最重要的隐喻。于是,加加减减,“2022”便也不可能不引发联想:毕竟,若古尔德还活着,今年该有90岁了;而他离开我们也已整整40个年头。这一头一尾的大数,皆是拿来“旧事重提”的由头。必须说,我并非一个生卒年纪念爱好者,对在意古尔德的人而言,并非一定要在纪念日才想起他。鲜明的个性与风格注定了爱他的人会随时惦念,厌烦的早将他抛诸脑后。毕竟,在古尔德身上,并没有可以叫所有人都拍手称道或深以为然的中间地带,大众恰恰是他略过的对象。于是,当编辑询问是否为新版添加标题时,心里有了“边园”二字。一则,边园很接近古尔德远离大众、偏安一隅的思维哲学,这一点尤其在他的文字中彰显;二则,但凡古尔德在音乐中所做的尝试在文字中皆有镜像的对应,落在纸上的语词是另一组音符,它们既是音乐家创作哲学的对外宣讲,亦是其生命中每一次选择的自我确认与阐释,甚至偶有私密的情感曝露,在我看来,那是音乐家苦心营造的后花园,供疏离的灵魂、孤独的时刻、凝思的癫狂、思维的赋格栖息之地。

边园也可视作对已有园子的织补,借新版的契机,或许我们可以在旧作中引发新思。加拿大作家凯文·巴扎纳在其古尔德传记中曾有语:“历史上很少有古典音乐演奏家在死后这么久依然维持着如此高的知名度和流行性。”他甚至以“一个死后辉煌的生命”作为传记首个章节的标题。此说法是否准确有待分辨,但巴扎纳说出了古尔德身上饶有意味的一点:他总能与现当代的时空脉络同行;他的一些观点仿佛对着今天的世界而说;他借由音乐所拓展的跨文化领域,或许比我们当下媒体所做的更富哲思、更超前。甚至于近两年来疫情下的探讨,古尔德都未曾缺席:人们认为他的一生就是一场关乎审美的“自我隔离实验”。这位倡导保持社交距离的先驱恐怕可被称为最具“新冠时代代表性”的音乐家,大量关乎古尔德与科技、人文、精神领域的新观点喷涌而出;而古尔德思想内核中的疏离、孤独越来越成为当下所有人无可逃避的生命主题。于是,我充满好奇,重现古尔德的边园,能给我们怎样的慰藉与启迪?

回想那段漫长的旅程,历时两年,古尔德的文字成为习惯,像张嘴吃饭般让人头疼,让人饱足。困难堆积如山:音乐术语是否精准到位、逻辑是否顺畅、意思是否清晰……但我始终在意的是:读者是否可以看见一个渴望在个人化世界里独自狂喜又不愿舍弃尘世的真实的人。作为一个传奇的符号,行事乖张的古尔德总令人浮想联翩,那些古老的谜题一再重复:他不论春夏秋冬不变的打扮,鸭舌帽、大衣、围巾、手套;古尔德的椅子;他到底有没有女朋友;他为什么突然退出舞台;他真的说过音乐厅、剧院将于2000年消亡么?躲在这些逸事背后的古尔德愈发扑朔迷离。借新版的契机,我以读者的身份重读了全书,在曾经咀嚼多遍的文本中,更多新鲜的、当时未曾有的感受和想法不断地往外冒。关于古尔德,别人已说得够多,而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将一切收束,重现原点:古尔德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他自己想说些什么,想怎么说。但凡近四十万字能映射出哪怕一枚痣,一道肌理上的皱纹,仅一息之长的惊愕,都已是令人激动不已的复述,这些给翻译过程以灵感与畅快的瞬间,我力图一一保留并传递给每一个可能与之相遇的人。

由提姆·佩吉编辑整理的《古尔德文集》(The Glenn Gould Reader)最早于1984年由纽约Knopf出版社发行。提姆·佩吉拥有多个头衔——作家、编辑、音乐评论、制作人与教授,更是古尔德研究的权威,音乐家晚年的亲密伙伴。1981年,提姆加盟哥伦比亚广播电台FM 89.9,这场“联姻”持续十一年,并孕育了一档知名的午后音乐节目。节目中他与包括阿伦·科普兰、维吉尔·汤姆森(Virgil Thomson)、菲利普·格拉斯、史蒂夫·赖希(Steve Reich)在内的一众作曲家、音乐家展开对话。他与格伦·古尔德关于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55年与1981年两个版本之比较的对线年发行的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纪念套装中。先后为《》《每日新闻》《》撰文的提姆·佩吉成为古典乐评界不能错过的名字,1997年美国普利策奖在颁奖评语中称:这是一位清醒的、富有启发性的音乐评论家。评语中的两个关键词恰恰是古尔德所珍惜的品质,无怪他成为古尔德最后年月的知己与对话者。

古尔德一辈子所写文字无数,所涉话题应有尽有,一本文集当然不可能穷尽,对于个别钟爱的对象比如勋伯格,所作评述则完全可以单独成册地出版。他说:“如果不当音乐家,那么,我想当个作家。”古尔德生前曾多次与提姆聊起将自己的文章结集出版,但最终总是临阵退缩,称时机尚未成熟。提姆称:“他是一名至上的完美主义者,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由他本人来编撰,最终会呈现出怎样的文本;到头来,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卷文集完全基于我个人的理解与选择,或许略微有遗憾,但也符合他难以捉摸的神秘。”在读完整整两大纸箱的手稿后,提姆决定保留未发表文章的原貌,不做任何改动;同时试图在文集中避免出现重复叙述的主题对象,当然其中的有些观点不可避免地一再跳脱出来。除却唱片说明与为杂志撰写的音乐评论,手稿中还包含着的大量未发表的广播剧本、电视脚本是提姆不得不舍弃的内容,因为要将它们成功地还原并保留原味地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非常困难,更何况用来读的文字与用来听的文字有着天壤之别。就该题材,提姆选用了已刊载的文章及录音脚本。最终,被选出的69篇文章分为音乐、表演、媒体、杂集四个部分。如果回头仔细琢磨一下目录,提姆对于材料的分类与重组是令人欣喜的,这几乎就是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有序曲、间奏和CODA(这里暂且将CODA称作终曲,演奏过乐谱的人都知道看到CODA字样意味着重返开头并走向终结,而“终曲”二字很难将这层意思表达完全),主体部分则类似四个乐章。序曲是1964年古尔德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稿,他义正辞严地提出“过分依照他人建议而活的人生将是毫无价值的”;终曲收录古尔德与提姆的对话,其中古尔德滔滔不绝地谈着自己何以在品位上总是如此与众不同,反复强调个体的净化过程,头尾之间有着近乎完美的对位精神。通过音乐结构的戏拟,整本书是一曲向古尔德致敬的音乐,最精妙的是,你若不仔细,它们便轻巧到不着一点痕迹,被略过去,但魂魄一直停在那里。

希腊诗人阿尔齐洛科斯(Archilochus)说过一句名言,常引来各家不同的解释,他说:“狐狸知晓很多事,而刺猬就只知道一件大事。”依以赛亚·伯林之见,所谓刺猬般的人就是“把所有事情连入一个中心见解,连入一个单一体系。在理解、思考和感受力方面,他们清晰而连贯。他们根据一个不变的、统摄的,有时是自我矛盾或不完善的,偶尔显得狂热的单一内在视野来接受或排斥事情”。朋友布鲁诺·孟塞杰记得看过古尔德开着爱车“长哥”:在驶经曼哈顿市中心时,他真的戴起眼罩——“你知道,就是给马儿戴的那种”——只因为古尔德坚持不要看见时代广场、院和纽约街景。这件逸事的寓意实在是再逼真不过了,因为古尔德就是这么一位目光最褊狭、最没有包容力、认真到令人发笑的“思想家”。

普遍认为古尔德说的没有弹的好听,但这对他并不造成任何影响,他强烈的表达欲建立在刺猬哲学之上,不论有无人听、要不要听、听不听得懂,最好没有人听,有太多人附和追捧是最高禁忌。60年代中期,古尔德有过一段短暂的演说家生涯。1964年他只演出两场音乐会,却开了七场讲座,文集中收录的《苏联音乐》及为母校所作的毕业生致辞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讲台上,古尔德是一位风趣又有亲和力的人,但常常演讲内容并不能被充分理解。他在公众场合难免紧张、不安,似乎总是忽略台下观众的期待。评论家艾里克·萨尔斯曼(Eric Salzman)写道:“坐在台下会有某种不放松的感觉,不知道听众中能够感兴趣、跟得上内容的有没有超过五个人。”显然,一些听众宁可古尔德先生演奏音乐,不要讲线日,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排练休息。

宣布退出音乐会后的音乐家在写作与媒体领域找到了广阔天地,文笔滔滔不绝,空气中流淌的尽是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脚本:喜欢卖弄辞藻、故弄玄虚。古尔德把冗长、迂回的句子跟严谨与深度画上等号,因此常常掉书袋,“扮教授口吻”。一个字能交代的地方,他会忍不住放上两个字:比如关于“多乐章”(multi-movement)就一定要叫作“运用了一个多重乐章的结构”(employing a multiple-movement mechanism),又如“同一调性的乐段”就得写作“在乐曲结构中限制其转调的结构”。相比早期写作,其晚期的文本要顺畅许多。文字如人心,皆是纠结,作家古尔德的纠结。

但事有两面,就古尔德而言,我们往往需要再反向思考一番才算周全。或许“不好理解”恰恰是作者的本意。众所周知,古尔德总在试探、挑衅传统的想法——越是根深蒂固的既定思维,越要精进勇猛,在演奏表现手法最固定、共识度最高的作品诸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时,干脆来个大破大立。如古尔德的偶像麦克卢汉所说:“我提出一个试探,我不知道它们会把我带到哪里。不过,所做之事只是探索之旅的其中一段,而不是某个完结篇;我的目的是通过试探激发出人们的观点。”

当然,任何不被亲近的东西总有可贵之处,因为它不向世人谄媚,不讨好你的感官,甚至不让你舒服,它总能自行拣选出属于自己的读者,或者说找到与它亲近的人。真正的自然不就是如此么?在挣扎反抗中走向和解,如果都是些和谐篇章怕也不会怎么有趣。不少评论家认为古尔德的文字与演讲具有非凡的挑战性、启发性,相当精彩。如果古尔德打算用一个问号欢迎你走进他的世界,那么一定会在离去时还你一个惊叹号。我又想起古尔德关于“勃拉姆斯演奏风波”的自述:

事实上,这正是想象力中的极端挣扎——不完整的、有瑕疵的、偶尔莫名的突刺,经受拍打的生活与日子在音乐中的变形——它一反原有传统的古典训练要求,一反勃拉姆斯最终臣服的学院派情景,它令这部作品如此特别,像一个谜。如今,很显然,一个人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这部作品,可以强调它的戏剧性、对比性和棱角分明;亦可以完全反向处理,将音乐间的主题关系视作“不和谐的共同体”。这是近来处理浪漫派音乐的时髦方式。这种方式将作品解读为充满惊喜悬念的故事情节,充满矛盾的道德场。面对一个刻板的对象,从内在将阴与阳之间的对照一同拥入怀中,以纯粹的朴素无邪来处理传统钢琴奏鸣曲式的例行公事,格格不入终将在一元的世界里终结。我们可以选择从勃拉姆斯身上读出未来。

如果可以选择,古尔德愿意用这种古怪的方式来扭转人们看待音乐、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思路在类似本雅明的哲学家身上可以找到,古尔德的言语中隐藏着巨大的、尚未被开发的道德场。一个小切口,将有可能颠覆读者看待古尔德的角度,人们不应当为了舒服而牺牲它。愤世与尖酸的古尔德最终为自己找到一个富有柔和魅力的形象,如今这变成他又一标志性段子:伟大的音乐家,黎明时分在多伦多市动物园对几只大象高唱着的《圣安东尼对鱼群的布道》。

古尔德的表达便是一味的含混吗?重返刺猬问题,将一切纳入单一体系的刺猬恰恰对复杂混沌之下的秩序有着相当严苛的“强迫症”。人们的惯性思路是将古尔德与巴赫相关联,不过在风格形成期,影响其创作观点最关键的反而是勋伯格的音乐观及“十二音技法”。他注意到以十二音列为构成前提的音乐里总有“冷静的”“坚韧不辍”“褪尽铅华”的东西。每一个法则所发挥的都是冷却作用,通过一以贯之的法则来降低音乐表面上激情的热度,最终实现整体上的“平”,甚至有些疏离的冷感,在这点上古尔德总是手法纯熟。

意识到这点对于理解古尔德的写作极有帮助,当人们受困于句子里不断穿入的注释、飞岔而出的话题时,退一步看,古尔德的论述常常在大格局的逻辑把控中表现出色,随处可见的秩序控制、镜像关系、精准对位,不断回到最初的原点令观点在螺旋中递进。类似通奏低音的持续音线索从一而终,充满变奏的写作背后是非常古典对称的精神。比如《阿诺德·勋伯格:一种观念》一文,作者不断重复同一个问题——人们现在真的认识阿诺德·勋伯格了吗?在文章结尾处,他转述了勋伯格在某次演讲中所说的关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一段不可思议、略带心酸的掌故。这位国王面对朝拜的人们发出一辈子的困惑:“所以,你们现在真的认识我了吗?”而显然,古尔德借此更是在叩问读者——你们现在真的认识我了吗?这段故事的写作呈现出奇特的、不止于一对一的镜像关系,文字将勋伯格、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古尔德三段时空若隐若现地关联,引用环环相套,反射出无穷扩大化的空间与节奏感,但最终只是对最初拷问的回应,或者没有回应。在表面的繁复编织中,人们看到漂亮的弧线与力度,深沉的磁场紧紧抓住即将飞奔而出、企图摆脱控制的星光;它们是安静的涟漪,不断向更宽广的边界扩散。多么精彩的奇思妙笔!

反复翻看这些文章,究竟如何用文字描述古尔德向外发散又向内控制的质感一直是无解,直到我隐约嗅到了某种“建筑癖”:比如他对于城市规划的侃侃而谈,他关于柱头样式的品头论足,他评论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时挂在嘴边的“建筑结构”,他在意如同赋格的建筑节奏,等等。其中最富洞见的作品是以声音为媒介对空间意义进行探讨,尤其以60年代借“对位广播”催生出的一系列精彩广播纪实片为代表——《北方的概念》《新来的人》《寻找佩图拉·克拉克》《斯托科夫斯基》。古尔德认为这些“声音书写”能实现时空距离的丈量、穿越的旅行,带人们从高空俯瞰都市与荒野的格局,甚至是启迪城市规划在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中应当承担的责任。老实说,非常接近于我们近些年流行的“航拍”视角。从听觉、视觉、通感继而拓展到空间,所制作的节目具有类纪录片或者类电影风格,而原本声音这门关乎时间的艺术被赋予空间的雕塑感。声响变得更自由也更私密,可以随意分解、合成、重叠、剪贴,重新界定空间。尚未有人深究古尔德与建筑之间的渊源,显然,他对精准结构的看重,对合理与秩序的要求,对诗意化视觉效果的追求,与建筑手法极其吻合。最有意味的一段话来自他对巴赫的评价,他说:“巴赫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声音的建筑师、构造者,毫无疑问,他是那些逝去的声音建筑师中最伟大的一位,对于我们来说,这使得他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这句话似乎解答了某个疑惑,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与古尔德同时代的美国作曲家拉·蒙蒂·扬(La Monte Young)如此回忆自己童年时最早的声音体验:

那是一年的冬天,在爱达荷州的熊湖山谷(Bear Lake Valley in Idaho)自家的小木屋里,寒风掠过水面,包围了整间屋子,在角落和阁楼里回荡。这幢木屋在阿尔法法(Al-falfa)的旷野中茕茕孑立,就像一具由贝壳包裹的身体,独自面对着外界种种事物。

这段文字十分“古尔德”,混杂着动物、自然与建筑空间的剪影,却又似乎并没有说出什么。或许,想要简略地描述一个人本就是极为牵强、极为危险的事,更何况是他的内心,它们总是消散于无形,不断回到源头,书页上的文字最终只是一段旅程灵光蒸发后留下的痕迹。“用眼睛去听声音是杰出的才智”,这是古尔德忠爱的一句话,文字背后的盛景留待诸位继续探寻。

杜克大一锋线大将保罗-班凯罗接受状元秀事实

根据BleacherReport记者JakeFischer的爆料,来自杜克大学的大一锋线大将保罗-班凯罗(PaoloBanchero)已经在心里接受了他在选秀大会中无法成为状元秀的事实。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大概清楚了,状元秀的人选只会在贾巴里-史密斯(JabariSmith)和切特-霍姆格伦(ChetHolmgren)之间产生。

根据此前的消息,班凯罗已经参加了俄克拉荷马雷霆的试训,他也将会在近段时间接受来自休斯顿火箭的试训。不过至今仍然没有任何关于手握状元签的奥兰多魔术准备与他进行试训的消息。而在此前,魔术已经为史密斯安排了试训,也即将在本周对霍姆格伦进行试训。这也多少可以看出,魔术方面似乎并不是非常看好班凯罗的实力和他未来在NBA的发展前景。

虽然在选秀行情上不如史密斯和切特,但是本赛季班凯罗在NCAA赛场的表现却绝不输给两大状元热门人选,他总共代表杜克大学出场39次,在场均33分钟的出场时间内,他可以得到17.2分7.8篮板3.2助攻1.1抢断0.9盖帽的全面数据,还有2.4次失误,命中率达到47.8%,三分命中率达到33.8%,罚球命中率也有72.9%。他在进攻端所表现出来的全面性,也是史密斯和霍姆格伦所不具备的。

考虑到火箭仍处于重建期,班凯罗将得到大量的出场机会,或许这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个机会?

突发意外!这位49岁亿万富豪刚征服了太空却没逃过空难…

据环球时报,上月乘坐火箭前往太空边缘旅行并返回地球的49岁美国富豪格伦·德弗里斯(Glen de Vries),近日却意外死于一场空难。

当地时间11月11日,德弗里斯驾驶小型飞机于下午3点在新泽西州苏塞克斯县坠毁,他和另一名驾驶员均在这起坠机事件中丧生。

德弗里斯是拥有仪器飞行执照的私人飞行员,也是临床研究公司医疗数据解决方案公司(Medidata Solutions )的创始人。

据北晚在线,法国达索公司的一名发言人表示:“我们对格伦的家人表示哀悼并将给予一切支持。”该公司在两年前以58亿美元收购了医疗数据解决方案公司。

达索在一份声明中写道:“我们对格伦联合创立的医疗数据解决方案公司团队致以最深切的同情。他不知疲倦的精力、同理心和开拓精神在每个认识他的人身上都留下了印记。我们会真心想念格伦,他的梦想,也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依然存在。我们会像他一样充满激情地追求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进步。”

10月13日,亚马逊网站执行董事长杰夫·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公司成功发射“新谢泼德”飞行器坚划整,德弗里斯付费登上了这艘飞行器,飞行器搭载了包括德弗里斯在内的4名乘客。德弗里斯从未透露他花了多少钱在“新谢泼德”号飞船上买了一个座位。但德弗里斯对记者说,无论数额是多少,在返回地球后,他认为都是值得的。他在返回地球时曾表示:这次经历让他梦想成真!

据南方都市报,除格伦·德弗里斯外,此次太空游的另三名乘客分别是90岁高龄的影星威廉·夏特纳(WilliamShatner)、“蓝色起源”公司负责任务和飞行运营的副总裁奥黛丽·鲍尔斯(Audrey Powers)、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太空任务设计师克里斯·博水岑(ChrisBoshuizen)。

今年90岁的美国演员威廉·夏特纳成为世界上最年长的太空游客。而威廉·夏特纳此前曾在初版《星际迷航》系列中扮演柯克舰长,这次旅行让他终于真正地进入了太空。

据多家外媒报道,出发前,“蓝色起源”公司的老板贝索斯为他们关闭舱门。格伦·德弗里斯、威廉·夏特纳和其他两名名乘客此次太空之旅是“蓝色起源“公司的第二次载人航天任务,3个月前,贝索斯本人乘坐公司的“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飞船飞上太空。“新谢泼德”号也是“蓝色起源”公司主打的载具。

格雷格波波维奇请斯科蒂皮蓬指导卡威伦纳德

在波波维奇和莱纳德的关系恶化之前,波波维奇在芝加哥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一场比赛后,让皮蓬给莱纳德一些建议。

感觉一下,因为他觉得他的游戏有点像我的游戏。我有点钦佩他的比赛,告诉他我一直在观察他,可以看到他越来越好。我觉得他可以继续努力,成为一名更好的球员。我觉得他填补了所有这些空白,”皮蓬说。

“他确实说话了,但是你们都知道,Kawhi是一个非常安静的球员,所以他在场外也不怎么说话。但能坐下来和他谈谈真的很棒。”

蓝军旧将纷纷回归别忘了曾拯救切尔西的这一位

在切尔西遭遇转会禁令、阿扎尔转会皇马、萨里成为阿布拉莫维奇时代唯一主动离队主帅的艰难时刻,兰帕德回归斯坦福桥,开启了重建蓝军的规划。球员时代的兰帕德,是切尔西在阿布入主后蜕变为豪门的骨干之一,但如果没有丹麦边锋格伦夏尔,蓝军或许当初就会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新赛季切尔西俱乐部管理层拥有七位前球员:兰帕德、莫里斯、库迪奇尼、马克莱莱、乔科尔、费雷拉、切赫。

格伦夏尔生于格陵兰岛首府努克,在日德兰半岛港市齐斯泰兹长大。1994年U16欧少赛他率丹麦夺得亚军,1年后被评为本国年度最佳U19球员。18岁时他加盟刚刚首夺丹超联赛冠军的奥尔堡,立刻成为阵中重要一员。在当时,他被视为最可能继承上世纪80年代“丹麦炸药”之队、1992欧洲杯“丹麦童话”之队荣光的新星之一。

1997年底,时任阿贾克斯主帅、丹麦名宿莫滕·奥尔森力主将格伦夏尔引进,后者1998年加盟后成为主力边锋,展现出碾压级的速度,第二季还获评球迷选出的队内最佳球员。这也让他得以在2000年以780万英镑转会费加盟切尔西,创造当时的丹麦球员身价纪录。当时格伦夏尔已经是国家队常客,作为主力出战了2000欧洲杯。

首次代表切尔西首发,格伦夏尔就打入2球并2次命中门框,帮助球队足总杯4比2淘汰吉灵厄姆。不过格伦夏尔此后表现并不稳定,他速度飞快但缺乏机变,突击凌厉但最后一传一射欠佳,身材高大但略嫌瘦削,再加上伤病困扰,他并未兑现潜能。

可格伦夏尔一次为切尔西最伟大时代埋下伏笔的表现,就足以让他被载入史册。那是在2002-03赛季的英超末轮,因现场观看了当季曼联4比3皇马的欧冠比赛而决心投资英格兰足球的阿布,有意选择切尔西作为切入点——球队地处伦敦,底子不错,又因财务困境而售价不高,是个合适的投资对象。末轮切尔西与同分的利物浦争夺最后一个欧冠席位,格伦夏尔先助攻德塞利扳平,又右路内切左脚打出弧线逆转,压哨闯入欧冠。如果没有这粒进球,阿布没有选择蓝军,蓝军有可能堕入万劫不复——原老板肯·贝茨卖掉切尔西后买下降入英冠的利兹联,结果“白玫瑰”降到英甲,再次走到破产边缘。

效力蓝军期间,格伦夏尔出战了2002世界杯和2004欧洲杯,2002年小组赛淘汰了法国,2004年他因母亲去世错过首轮小组赛,结果次轮回到赛场,他就对保加利亚进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格伦夏尔的进球带来了阿布的入主,也最终宣告了他失去位置。2004年夏天,阿布为新帅穆里尼奥加大投入,在达夫、古德约翰森等边路好手的基础上,再引进罗本等人,宣告格伦夏尔沦为冗员。而在离开斯坦福桥后,他就陷入混沌,效力伯明翰不到半年就离开,转投马竞和斯图加特都遭遇灾难。在斯图加特他还和托马森一同陷入将帅失和的闹剧:两个丹麦国脚公开批评主帅特拉帕托尼不敢进攻,结果被雪藏,特拉帕很快就下课,可格伦夏尔也没有因此回暖。最终他在2006年回归丹超加盟哥本哈根,不到30岁就告别了主流联赛。

格伦夏尔在祖国找回自我,处子季就率队闯过资格赛,队史首次打进欧冠正赛,他还获得联赛最佳球员等奖项。职业生涯最后三季,格伦夏尔带队取得丹超三连冠,其中还有一次双冠王。一切都在2010-11赛季迎来“天鹅之歌”,他带队打进欧冠淘汰赛,创造了丹麦球队的历史,就像是宿命一般,他最后一场欧冠比赛是在斯坦福桥对阵切尔西,1/8决赛两回合0比2被旧主淘汰,是个体面的结局。

而他的生涯告别战更是有趣:对阵母队奥尔堡,他攻入2比0胜利中的第二球!2011年夏天,格伦夏尔在不到34岁的年纪退役,过多的伤病是他挂靴的重要原因。他的国家队生涯则结束于2010世界杯,数据停留在80场5球。

2011年夏天,格伦夏尔在不到34岁的年纪退役,过多的伤病是他挂靴的重要原因。

挂靴后,格伦夏尔立刻在丹麦TV3电视台体育频道开启媒体人生涯,担任评球嘉宾。他也没有放弃踢球。2015年,大劳德鲁普的儿子、前丹麦国青球员马斯·劳德鲁普创建了业余球队Graesrodderne(草根),名为草根,却是邀请诸多昔日职业球员加盟,格伦夏尔也受邀出山,不过只是玩票性质。

足球之外,格伦夏尔也尝试了其他领域,他投资了丹麦的房地产经纪网站Go Estate,是其董事会成员之一。区别于传统的线下房地产经纪公司,Go Estate通过线上进行传播、与客户沟通,有着全新的经营理念,目前固然并非家大业大,但理念新鲜,还是颇为抢眼。不过或许由于身兼数职,格伦夏尔感觉压力太大,在2017年4月特意休息了一段时间,为身心充电。此后他重新起步,未来,或许他就将在评论席上为老队友兰帕德摇旗呐喊。

突发!霍姆格伦对抗詹皇后崴脚受伤 穆雷拉起班凯罗双方握手言和

北京时间8月21日,TheCrawsOver联赛迎来一场万众瞩目的精彩对决,詹姆斯联手塔图姆、穆雷大战新科状元班凯罗、霍姆格伦等人;比赛正式开打后,雷霆榜眼霍姆格伦单防詹姆斯却不幸崴脚一瘸一拐下场;另外穆雷和班凯罗握手言和。

比赛正式开打后,詹姆斯在TheCrawsOver联赛的首球是靠后仰跳投得分的,之后詹姆斯持球强硬上篮,面对霍姆格伦对抗上篮不中,可是雷霆榜眼落地时崴脚受伤,一瘸一拐,之后他被换下场;但愿他的伤势无大碍。

本场比赛另一看点是穆雷和班凯罗之间的恩怨对决,比赛期间,班凯罗面对穆雷强硬突破却在对抗中推倒;之后穆雷拉起新科状元并且拍了拍班凯罗的脑袋,两人和好一幕引热议,此前的矛盾似乎已经烟消云散。

首节比赛,詹姆斯连续上演暴扣——接塔图姆传球空接暴扣,强突戈登上演霸气的单臂劈扣,不过第一节的三分手感欠佳,三分连续打铁太扎心;塔图姆三分手感滚烫,接连轰进4记三分太疯狂。

传闻:维克托奥拉迪波与步行者队新教练内特比约格伦建立了牢固的关系

看起来维克托·奥拉迪波和新印第安纳步行者队主教练内特·比约格伦已经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尽管这位全明星射手后卫甚至还没有为他的新教练打一场比赛。

据《纽约邮报》的马克·伯曼报道,奥拉迪波与比约格伦建立了牢固的关系,导致NBA的一些球队在贸易谈判中放弃了对这位飞人的追求。

据消息人士透露,奥拉迪波并不像他整个夏天那样有空。他很快与步行者队的新教练内特·比约格伦建立了牢固的关系,但是2019年全明星赛已经是他合同的最后一年了。

维克托·奥拉迪波与迈阿密热火队和纽约尼克斯队有联系。这位得分后卫与步行者的合同还有一年。

在2019-20赛季,奥拉迪波只在19场比赛中出场,因为他在2018-19赛季对多伦多猛龙队的比赛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修复膝盖受伤。两届全明星赛场均14.5分,3.9个篮板和2.9次助攻,场均命中率为39.4%,弧线%,罚球线%。

为报复情敌他仿造3525万美元的世界名画甚至瞒过了希特勒

原标题:为报复情敌,他仿造3525万美元的世界名画,甚至瞒过了希特勒…

因此,维米尔的画作成了市场上售价最高的作品之一,收藏界的仰慕者不计其数。

纳粹时期,希特勒一直搜刮各地的古典艺术作品,企图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博物馆。

二战期间,纳粹二把手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购买了一副维米尔的画作《耶稣和通奸的女人》。

显然,这在当时简直是天价,而戈林却认为很值得,他曾经形容这幅画是他藏品中“闪耀的珠宝”。

恼怒的荷兰政府把米格伦告上法庭,罪名是出卖国家文化财产,以及沟通敌国军方。

那副《耶稣和通奸的女人》早已被众多艺术评论家肯定过,包括米格伦情人的前夫。

于是,在记者以及陪审团的见证下,米格伦花了六个月画了人生最后一幅伪画《少年耶稣与长老》。

因为靠高超的绘画技艺,戏弄纳粹希特勒的事,他也从叛国贼,摇身一变,成为国民拥戴的民族英雄。

结果,在准备接受刑期之前,也就是1947年12月30日,史上最牛的名画造假者米格伦,死于心脏病,享年58岁。

1947年,二战结束不久,荷兰的一份报纸做了一次民意调查:在我们的国家,你最喜欢谁?

结果不出所料:代表国家未来和希望的新任首相位列第一,代表国家过去和传统的王子殿下排在第三。

不过,相较于梵高生前的穷困潦倒,米格伦在进行“伪画”交易的那几年,异常富有。

二战还未结束时,大概是1943年,他已经在欧洲各地拥有了52栋房子,以及15栋郊野别墅。

和社会上流人物混迹在一起,饮酒作乐,再骗骗纳粹头子,救是米格伦的日常生活。

我们无法揣测他有多开心,但作为一个曾经对艺术无比热爱的画家,也许他的内心更多是无奈和自嘲吧!

电影中,导演故意安排了一场异国艳遇,情意萌动的米格伦和女明星第一次越过雷池。

其中那场绝美的chuang·戏,还有之后的那幕把爱人当人体模特作画的画面,让河马哥一度想起了《泰坦尼克号》里,杰克为萝丝船上作画的经典场景。

显然,比起一般的人物传记,本片加了更多的个人感情,这让影片多少有些失真。

但父亲向儿子承诺,一旦“伪画”被搬进国家博物馆,他就会当众戳穿评论家的谎言,让曾经的情敌一败涂地。

不得不说,创作“伪画”那几年,是米格伦的高产期,也是米格伦人生最后的“快乐”(奢靡)时光。

身陷囹圄的米格伦,为了活命,宁愿顶着诈欺罪,也不愿成为遭万人唾弃的叛国贼。

真相大白后,因调戏过希特勒,这个一直籍籍无名的荷兰画家,也算在艺术战线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了贡献。

诚然,在荷兰人心目中,米格伦早已从一个叛国者变成民族英雄,一个用绘画技术戏耍纳粹的“复仇之王”。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是选择做一个“二流”的真画家,还是一个“一流”的造假者呢?

他可能是美军最野的飞行员:一周两次险些被击落77岁还能上太空

从出生开始,约翰•赫谢尔•格伦就比普通人「野」。1921年出生在俄亥俄州剑桥市的他,有一个在一战中打过德国鬼子的严厉父亲,而母亲则是一个老师。而他也不是乖乖仔,在高中时就是校橄榄球队的主力中锋和线卫,同时还在篮球队和网球队占着一席之地,精力可以说是相当旺盛。

可虽然他玩得很野,但偏偏又是个读书的料子,轻轻松松就考上了美国老牌私立学府马斯金根大学。在大学期间,他玩得可以说是更野了。他不仅在雄鹿俱乐部打橄榄球,还跑到校游泳队和排球队当主力,甚至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考取了平民飞行执照,还修完了所有的物理专业学分,这令他的教授都瞠目结舌。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明明他距离毕业只有一步之遥,他却突然告诉所有人「我要退学」——因为二战爆发了。

原本他志愿加入的是陆军航空队(也就是如今的美国空军),结果陆军没要他,导致他最后去了海军陆战队服役。在1943-1945年这两年中,他驾驶着F4F和F4U战斗机在太平洋战场上所向披靡,光是杰出飞行十字勋章就拿了俩,甚至称得上是王牌飞行员,陆军听说以后肠子都悔青了。

很快,战争结束了,按常理说他的辉煌履历也该告一段落了,但对于这个桀骜不驯如野马一般的王牌飞行员来说,他人生中最离谱、最精彩也最野的部分才刚刚开始。

二战结束了,但他没有退役,而是继续留在军队中效力。没过两年,朝鲜战争爆发了,而刚从活塞式战斗机换用喷气式战斗机的他也被派往朝鲜战场,担任海军陆战队VMA-311战斗机中队的指挥官,而他率领的这支部队也是第一个抵达韩国的陆基海军战机中队。

在战争期间,他曾是未来的名人堂棒球运动员「泰德」威廉姆斯的长机驾驶员,还和未来的海军陆战队学院院长拉尔夫•斯潘杰少将并肩作战,而他们对格伦的评价出奇的一致:「他是个最倒霉的幸运儿,也是最令人畏惧的疯子」。

这并不是大家伙拿他寻开心,而是因为他的经历确实很离奇——虽然当时他已经官至少校,但他依然亲自驾机带队作战。而在战斗中,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吸引地面防空火力的攻击,就好像自带嘲讽属性一样。在韩国新安附近爆发的一场战斗中,他被一个地面防空火力阵地盯上了,怎么躲也躲不开。

格伦一气之下,驾驶着自己的F9F黑豹战斗机开始高速俯冲,同时用20mm机炮扫射防空阵地,结果阵地上的防空炮是哑火了,但这架硬刚防空炮的F9F战机也被防空炮打得七零八落,以至于几乎无法控制其俯仰角。

当格伦驾驶着这架F9F战斗机降落在K3机场时,所有的地勤人员都被震惊了——这架战机的垂尾上开了一个几乎可以让人爬过去的大洞,同时机身上有超过250个破洞,但格伦本人却毫发无损。

没办法,地勤人员又给他换上了一个新的机尾,并补上了所有的漏洞,而格伦也发誓不会再做这种冒险的举动。但事实证明,他确实有些倒霉:时隔一周后,这架好不容易才修好的黑豹战斗机在一次飞行中再次被地面防空火力击中,并且引爆了机翼上挂载的燃烧弹,当场把这架战机炸得焦黑并且受损严重。

然而,格伦却再次力挽狂澜,成功操作这架几乎彻底报废的战斗机返回了机场。虽然人没事,但这架倒霉的战机却被烧成了碎片,地勤人员更是很想骂娘。一周内两次险些被击落,但偏偏每次都成功力挽狂澜安全返航,除了他,当时恐怕没几个美军飞行员做得到。

虽然他确实有些倒霉,但他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很快他就得以换装当时最先进的F-86F佩刀战斗机。换装了新战机的他显然没有得到教训,成天想着跑去米格走廊和苏联的米格-15对线。

结果,他在米格走廊上与米格-15展开了27次交战,不仅次次全身而退,还击落了三架米格-15,其他美军飞行员都认为他实在太野太疯狂,干脆送了他一个外号「疯狂米格海军陆战队」。而他也不生气,反而将这个外号喷在了自己的战斗机上。

事实证明,虽然他很野,但军方仍然非常器重他——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他又拿到了两枚杰出飞行十字勋章,此外还有海军陆战队远征勋章、国防服役勋章和朝鲜服役勋章等一大堆荣誉,可以说是拿奖章拿到手软。

但仗还是打完了,他再想打也没办法,于是他转而开始寻求新的「敌人」。1954年,他从美国海军试飞员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时刻与危险相伴的试飞员。在这段时期,他曾测试过FJ-3「愤怒」战斗机、F7U「弯刀」战斗机和F8U「十字军」战斗机,几次因为故障而险些丧命。但他不仅不怕,反而向自己的同僚表示「这样才能让我保持清醒」。

也许是觉得和不靠谱的验证机对抗还不够危险、不够过瘾,他还大张旗鼓地搞了一个「子弹计划」:驾驶一架F-8U战斗机从加利福尼亚起飞,一直以超音速飞行横贯美国直到在纽约降落,打破此前F-84战斗机创下的跨大陆飞行速度。

许多人都认为他可能会因此丧命,但他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疯狂是被上帝保佑的——他成功驾驶一架F-8U战斗机,在3小时23分8.3秒内以超音速飞行横贯了整个美国,并且拍摄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张连续的大陆全景照片,震惊了整个美国。在这时,格伦已经36岁了,积累了9千飞行小时的他很清楚:他已经无力活跃在战斗机飞行的第一线了。

但你要是以为一个这么野的人会就此罢手不再飞行,那你就把他想简单了。也许是在大气层内飞够了,格伦转头跑去了美国宇航局任职,并且正巧赶上了美苏两国开始太空争霸。虽然他的硬性条件只堪堪及格,但凭借着自己强大的飞行经验和辉煌履历,和他在试飞员学校时的上级领导杰克•迪尔上校亲自到访宇航局游说,他成功跻身美国「水星」载人航天计划中七名宇航员之一。

最终在1962年,格伦成功独自一人驾驶「友谊7号」载人航天飞船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太空在轨飞行,成功满足了他上太空飞一次的心愿。

但他作为美国宇航员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的成员,虽然宇航局认为他是最适合在太空生活的宇航员,但他的年龄最终使他不得不离开了太空事业。

但格伦还是闲不下来,刚离开NASA,他就跑去成为了一名候选人,并且最终成为了一名参议员,成为了第一名「宇航员政客」。值得一提的是,在他长达十几年的政治生涯中,他还曾在1984年参与总统竞选,但因竞选活动失败而最终无缘总统大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政坛玩够了之后,格伦居然又气势汹汹地杀回了NASA——1995年,已经74岁的格伦直接找到时任宇航局局长戈尔丁,表示希望能够再次上太空执行任务。因为格伦的老牌宇航员和政治家的身份,被磨得受不了的戈尔丁干脆表示:「你要是能通过体检,那就让你重返太空」。

难以置信的是,他真的通过了体检,并表示将研究老年人在太空中的身体变化课题。最终,1998年,戈尔丁不得不宣布格伦成为了STS-95机组成员中的最后一人,而时年77岁的他也成为了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宇航员。

这件事震动了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亲自向太空中的格伦发去电子邮件以表示祝贺,美国宇航局更是将自家门口的一号公路临时改名为约翰•格伦公园大道,以纪念这位近乎疯狂的航空航天先驱者。

对于格伦这个总能令人震惊的飞行员、宇航员和政治家,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太空政策项目主任约翰•派克承认「他是一个伟大的美国英雄」,奥巴马总统亲自为其颁发自由勋章,美国民众更是对他的传奇经历津津乐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快船虐马刺!伦纳德搂波波维奇相谈甚欢乔治无碍沃尔打服对手

今天快船和马刺的比赛打得确实太轻松了。毕竟进攻端在沃尔的组织之下非常流畅,而且防守端全队都给予了足够的积极拼抢。更加关键的是,全队的命中率都非常好,这也让快船碾压马刺。

而在赛后就出现了一个焦点。当时泰伦卢正在和波波维奇拥抱呢,此时伦纳德直接跑过来搂住波波维奇,整个过程非常暖心。

随后伦纳德还和波波维奇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这也证明他们两个已经没有任何矛盾了。虽然中间确实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对于波波维奇和伦纳德来说,毕竟他们就是师徒,伦纳德还是波波维奇得意的弟子,肯定会随着时间而化解。

最后波波维奇和伦纳德相谈甚欢,可能是说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吧。反正看到这样的画面,就很让人欣慰,他们私下肯定会保持足够的沟通。当然伦纳德可以展现出这样的笑容,也证明他们两个的关系。

乔治在赛后并没有什么大碍。虽然比赛中因为膝盖不适缺席,可能还是因为比赛打得太多了,再加上这场比赛就是完虐马刺,这也让乔治直接打卡下班。毕竟已经垃圾时间了,乔治也完全没有必要出现在球场上,还不如好好休息一下。并且在比赛结束之后,乔治没有任何不适,还与对面的球员不断沟通,所以问题不大。

沃尔则完全打服对手了。单场15个助攻,基本上每个球都可以传到空位的机会,这就是沃尔现在在球队的价值。而且单场15个助攻,也是17年之后快船的第一人。赛后马刺每个人都在拥抱乔治,他们确实被打服了。现在沃尔的地位已经非常明确了,他也会弥补球队最弱的一环。

不管怎么样,随着各个球员回归,再加上常规赛的磨合,只要不出现伤病的话,快船完全有机会竞争一下总决赛,这也是他们全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