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瓦瑙登纳尔德

迷雾重重的希特勒之死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罗珀的《希特勒末日记》,他曾在1945年走访了地堡中的各色人等,进一步得出了希特勒遗骸被焚毁的结论:“只留下一堆不可辨认的骸骨……也许和其他士兵的尸体混在一起,苏军在院内任意发掘,曾掘出不少这类尸体……这位现代文明的毁灭者,此时已经没有被人发现的危险了。”

各国的教科书基本沿袭罗珀的观点,但质疑的声音从未消失。1945年6月9日,朱可夫元帅曾经在一份声明提及:“我们还没有确定希特勒的尸体……他可能在最后一刻从柏林溜之大吉。”这勾起了斯大林的疑心病,三个月之后,苏联在对英美的官方声明写道:“可靠的证据表明,在4月30日黎明有一架小型飞机离开柏林飞向汉堡方向,据说有三名男子和一名女子登上飞机。另外,一艘大型潜艇在英军到达以前离开汉堡,有神秘人物出现在艇上,其中有一名女子。”

1946年希特勒私人驾驶员鲍尔被押回莫斯科,据他供述,地堡里自尽的只是两个无辜的替身,而元首真身其实已在此前秘密飞往西班牙。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埃德加·胡佛正在紧锣密鼓地为FBI特工布置任务,他们要搜集到足够的证据来确认希特勒死亡,才能让世界安心。但事与愿违,胡佛却源源不断目击到希特勒真身的证词,最后竟编纂成了长达七百多页的档案。只不过,这些证词大多荒诞不经。

一个目击者自称在曼哈顿与希特勒擦肩而过,并指出纽约这种最危险的地方正是最安全地方,恶魔可能就生活在我们眼皮底下。另一个马里兰市民声称,自己在1946年的某次午餐时与希特勒同桌共饮,德国佬似乎过了很久不见天日的生活。希特勒逃亡阿根廷的流言也是在此时逐渐成型的,有线索称,在攻克柏林半个月后,希特勒乘坐潜艇抵达阿根廷,并在那里摆了一场庆功宴。甚至有一封德国邮戳的信件被递到胡佛的案头,上面说道,希特勒在前往阿根廷的潜艇里得到自己与爱娃的尸体被埋在地堡里的消息,情不自禁地狂笑起来。胡佛把它当作精神病人的恶作剧,一笑了之。

在美苏各自进行了一番看似徒劳无功的调查后,人们渐渐淡忘了希特勒的生死。横跨欧洲的铁幕很快落下,各国也无暇顾及已经失去东山再起资本的纳粹了。再度掀起波澜的,是1968年苏联记者别西缅斯基在联邦德国出版的《阿道夫·希特勒之死》一书,他披露,在欧洲胜利日之前苏联红军已经在地堡的弹坑里找到了疑似希特勒夫妇的骸骨。根据被俘牙医的分析,这两具尸体残骸确系希特勒与爱娃。他在书中宣称,根据苏联尸检报告,希特勒并非死于枪伤,而是与爱娃相似的氰化物中毒。又过了几年,英国的法医学权威休·托马斯出版了《幽灵:关于柏林地堡中尸体的真相》,这位专家接触了一些后,断言希特勒之死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总理府花园焚烧的尸体根本就是替身。这两本书又一次引燃了大众的好奇心,希特勒的生与死在战争结束后三十年又成各大报纸的头条文章。尽管苏联解体后,文件逐步解密,DNA检测证实苏联研究数十年的希特勒头骨属于一个年轻女人,然而猎奇的阀门已被打开,小说家抢先一步取代了史学家与刑侦学家的位置,希特勒之死已然上升为一个崭新的艺术母题。

小说家当然不甘心让希特勒横尸柏林,在他们笔下,希特勒逃往西藏甚至南北极,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当然,这些杜撰的逃亡生涯都难以服众。逐渐地,大家不约而同地为希特勒选择了一个极佳又不无可能的避世之地——南美洲。于是,希特勒流亡南美成了许多畅销书的素材。那么,南美为何是一个可信又可靠的逃亡之处呢?

这恐怕要从南美各国与纳粹的渊源说起,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南美是二战时代的局外人,其实这是一种假象。虽然最终各国纷纷对德宣战,巴西甚至还派出了远征军,但在二战前后,他们与德国纳粹一直关系暧昧。

由于劳动力与资金匮乏,南美各国一向欢迎欧洲移民,1930年代这里的德裔移民多达120万,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与玻利维亚,法西斯宣扬的强权与根植于中下层的民粹主义合流,渐渐渗透到南美的政治土壤。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冲锋队头子罗姆就曾担任玻利维亚的军事顾问,并大肆号召德裔企业家为纳粹募捐。希特勒掌权后,加紧向阿根廷输出纳粹思想,二战爆发前夕布宜诺斯艾利斯不仅有冲锋队与党卫队,还分布着400多个纳粹党支部。1939年巴塔哥尼亚阴谋东窗事发,原来德国人一直在利用阿根廷的分离主义四处搜集情报,企图策动巴塔哥尼亚独立,成为纳粹的农业基地。小说家们最喜欢描绘希特勒在巴塔哥尼亚的隐居生活,看来并不是凭空杜撰。阿根廷当局怒不可遏,随即宣布纳粹党为非法组织,他们转入地下活动,仍然能得到德裔商人的经济支持。风向不久就有了转变,1943年政变后掌控实权的陆军部长庇隆毫不讳言法西斯对自己的影响:“在都灵所学的法西斯主义政治经济课程为我指点了迷津,法西斯意大利是第一个国家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在俄国社会主义和美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庇隆的经历并非个案,法西斯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活跃在南美政坛。

与阿根廷相比,巴西纳粹党的势头不遑多让。1936年纳粹党建立了巴西支部,一年之后党员就已过万,渗透到2300多个德裔组织。纳粹党在巴西政坛还有一个势力庞大的同路人——整体党,他们效仿欧洲的法西斯政党,穿上绿色衬衫,用纳粹标准姿势敬礼,大喊“Anaue”(来自图皮人的土语,意为“你是我的兄弟”,因成为整体党口号而染上政治色彩)。1938年整体党的激进分子夜袭总统官邸,整个南美政坛哗然,纳粹在巴西也被迫转入地下。然而在政府触手不可及的德国庄园里,纳粹党徒依旧逍遥法外。

第三帝国崩溃在即,许多纳粹党徒自然想到了曾被希特勒视为“未来之地”的南美。1947-1952年,庇隆至少为四万纳粹党徒提供了避难所,其中150人是纽伦堡法庭一起要求引渡的战犯,包括著名的“犹太屠夫”艾希曼与“死亡天使”门格勒等人。据说庇隆通过大使馆向德国兜售了至少一万本护照,当然这一说法日后被阿根廷内政部长矢口否认。还有一种捕风捉影的传闻,乞求庇护的纳粹头目献上巨额纳粹党产,这笔钱自然也是下落不明。不过,可以证实的是,庇隆对纳粹科学家与工程师青睐有加,至少四百名专家投身到阿根廷军工项目之中。诸多纳粹分子混居在德国人社区,改名换姓后以顾问身份出没于各大企业,军事法庭对此无可奈何。

十年之后庇隆因政变下台,邻国巴拉圭却迎来了亲纳粹的德裔独裁者斯特罗斯纳,纳粹党徒趋之若鹜,巴拉圭又成了藏污纳垢之地。也有许多戴罪之人辗转到其他国家,如避居巴西的集中营杀手瓦格纳、曾出任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顾问的党卫军头目劳夫、流亡玻利维亚的“里昂屠夫”克劳斯·巴比以及喋血乌拉圭街头的赫伯特·库苦斯。这些人无论下场如何,都在南美有过数十年的逍遥时光,足见这里对纳粹分子的宽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希特勒“出逃”南美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最早流传出的希特勒流亡之地就是阿根廷,因而这个南美强国也成了小说家的最爱。

许多人都勾勒过这样的逃亡路线:在柏林城破之时,马丁·鲍曼搬出设计已久的出逃计划,用两个容貌相近的替身将希特勒与爱娃(一些版本还带上了爱犬布朗迪)偷梁换柱,从秘密通道撤往独裁者佛朗哥之下的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军港雷乌斯是他们在欧洲的最后一站,他们从这里换乘U艇向西南潜行,在西班牙治下的加那利岛补充给养后,抵达阿根廷东部港口马德普拉塔,自此有了庇隆军队的护送,躲进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圣拉蒙庄园,靠着鲍曼早已埋藏下的金银细软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

相同题材的阴谋论著作不胜枚举,最出彩的当属英国记者西蒙·顿斯坦与杰拉德·威廉姆斯合著的《灰狼:希特勒的逃亡之路》,他们声称掌握了难得一见的资料,将狂人的逃脱归功于马丁·鲍曼的精心谋划。鲍曼在战后遭到纽伦堡法庭通缉,但长期隐匿在南美不为人知的角落,他也是众多希特勒逃亡传说的关键人物。两人披露了诸多前人语焉不详的细节:希特勒与爱娃在阿根廷的第一年住在圣拉蒙庄园,他们与仍藏匿在欧洲的马丁·鲍曼时刻保持联系,并在靠近智利边境的伊纳尔科拥有一所更隐秘的住所。两位作者还不知从哪为希特勒安插了一个女儿厄休拉,据说她出生在1939年,一直被爱娃寄养在巴伐利亚,1945年9月与父母会合时,惊喜地发现爱娃再度有了身孕。

当然,希特勒在这里不缺乏追随者,那些旧日党卫军与盖世太保的亲信与他居住在同一片山谷,过着鲜为人知的生活,每周仅有一队卡车送来日常所需的物资。阿根廷总统庇隆则是仅有的访客,他偶尔会来拜访这些昔日的纳粹高官。他们不忘在山谷建起图书馆,摆满了《我的奋斗》和其它宣扬纳粹主义的书籍。爱娃诞下后,就搬到了更幽静的伊纳尔科,但希特勒放不下城市生活。他常常会前往旅游城市圣卡洛斯·德巴里洛切,那里的幕后掌权者是前党卫军上尉埃里希·普里布克。无论山谷里的希特勒之城听起来多么离奇,但此处的普里布克却是有据可循的人物。此君1995年已八旬高龄被引渡回国受审,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两位作者似乎希望借这桩真实案件为他们的故事增添几分可信度,但总给人欲盖弥彰的感觉。他们沿袭前辈小说家的结论,希特勒死于1962年2月13日,他的血脉由爱娃的两个女儿留存于世。

排在阿根廷之后的热门国家是巴拉圭,1955年庇隆被军事政变赶下台,流亡乌拉圭,原本在他羽翼之下的纳粹分子纷纷另谋生路,巴拉圭成了他们理想的避难所。这个国度地处偏远,在国际上更为不起眼。况且,此时的巴拉圭在亲纳粹的斯特罗斯纳将军掌控之下。此君的父亲是德国巴伐利亚啤酒厂的会计,移民巴拉圭后成就一番事业。这位将军1954年方才政变上台,但此后八次连任,最终当上了终身制的总统,被称为南美独裁的标本式人物。

小说家们利用这一背景大做文章,把昔日元首也写进了纳粹避居巴拉圭的洪流之中。根据阿根廷作家阿贝尔·巴斯蒂的叙述,希特勒在阿根廷度过十年平静生活后,随着其他纳粹分子一起流落到巴拉圭,在那里安度晚年直至1971年2月3日离世。他被葬在首都亚松森的一处地堡,四十多位亲信向他致以最后的告别,两年后又将地堡入口彻底封死。

当然,除了小说家之言外,希特勒现身巴拉圭的情形还得到一个德国外交官的证实。曾在1967-1972年任职于德国驻巴拉圭使馆的赫尔穆特·詹兹透露,他每年都要拜访一些流亡的纳粹高层,为他们送去一笔“战争抚恤金”以救济日常生活。这些老人常常提起,希特勒与爱娃会在每年一度的秘密聚会露面,人们甚至还会在席间高举右臂大喊“Heil Hitler!”

在战后许久,没人将希特勒与巴西扯上关系。然而1980年代,诸多流言甚嚣尘上,还为纳粹元首安了一位黑人女友库汀娜。犹太女作家西莫妮·迪亚斯撰有《希特勒在巴西:他的生与死》一书,她向媒体公开了研究成果:希特勒从一个供职于梵蒂冈教廷的朋友处得到昔日耶稣会传教士的藏宝图,于是隐居在了当年巴西传教区的一个小镇,化名莱比锡(音乐偶像巴赫的家乡)。

小镇的人们称其为“德国老人”,并未怀疑他的来历。甚至,他在晚年还焕发了第二春,找到黑人美女作为伴侣,直至1984年以95岁高龄离世。

从阿根廷到巴拉圭再到巴西,总有人相信希特勒一次次逃出生天。从73岁到82岁到95岁甚至128岁,也总有人希冀纳粹元首寿命绵长。战后七十年,希特勒的生与死仍是炒作不休的噱头,不禁让人想起《希特勒回来了》里面的警世之语:你摆脱不了我,因为我是你心里的一部分,我来自你们所有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世预赛-德佩双响德容破门 荷兰7-0大胜直布罗陀

北京时间3月31日凌晨2点45分,2022年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G组第三轮比赛开打,荷兰队前往客场对阵直布罗陀。上半场直布罗陀的防守非常出色,荷兰队直到快要结束的时候由博古伊斯破门打开僵局。下半场布林德防守中受伤无法坚持比赛被换下,德容抢点射门扩大比分。随后橙衣军团在4分钟分别由德佩、维纳尔杜姆和马伦连入三球。比赛尾声阶段范德贝克和德佩再下两城,最终橙衣军团在客场7-0击败直布罗陀,取得世预赛两连胜。

第14分钟,温达尔突入禁区,左脚射门打高。第17分钟,博古伊斯内切后左脚射门被门将扑出,德佩紧接着的近距离射门又被门将扑出。

第21分钟,德佩禁区内在众多防守球员之间转身射门偏出。一分钟后,德佩禁区左路传中,邓弗里斯小禁区内无人看守的情况下头球攻门竟然偏出。

第26分钟,维纳尔杜姆禁区外调整后劲射被对方门将扑出。第39分钟,荷兰传中,直布罗陀禁区内解围不远,克拉森近距离射门再次被门将扑出。

第41分钟,邓弗里斯传球,维纳尔杜姆准备带球的时候被直布罗陀后卫碰了一下,皮球误打误撞来到了博古伊斯脚下,这位费耶诺德前锋随即转身射门得分,荷兰1-0。

第45分钟,荷兰球员左脚凌空射门,皮球打在后卫腿上后被门将神勇扑住。上半场结束,荷兰客场暂时1-0领先。

第55分钟,博古伊斯右路传中,吕克-德容禁区内抢点射门,皮球击中后卫腿部后入网,荷兰2-0。

一分钟后,德佩直塞,博古伊斯面对门将直接射门被对方扑出。第61分钟,德佩直接开出前场任意球,皮球击中后卫变线后相当诡异地窜入球网,荷兰3-0。

一分钟后,博古伊斯传中,维纳尔杜姆头球攻门被门将扑出,紧接着维纳尔杜姆左脚补射建功,荷兰4-0。

第64分钟,德佩直塞,克拉森横传门前,马伦轻松推射空门得手,荷兰5-0。

第70分钟,荷兰前场抢断后,马伦转身劲射稍稍偏出。第75分钟,博古伊斯传中,温达尔头球敲到后点,维纳尔杜姆近距离头球攻门擦着立柱出了底线分钟,温达尔挑传,范德贝克禁区内左脚射门得分,荷兰6-0。

直布罗陀(3241):23-科尔因(74’1-戈尔德温)/14-奇波利纳、6-怀斯曼、16-穆勒希/4-萨金特、2-乔利(82’12-穆尔德斯)/10-沃克、5-安尼斯利(74’22-托里拉)、8-罗南(40’15-巴尼特)、7-开夏罗(82’3-瓦拉里诺)/19-巴尔

荷兰(433):1-克鲁尔/22-邓弗里斯(46’14-格拉文贝尔奇)、3-德里赫特、17-布林德(53’18-马伦)、5-温达尔/8-维纳尔杜姆、21-弗朗基-德容、6-克拉森(76’20-范德贝克)/10-德佩、19-吕克-德容(81’9-巴贝尔)、11-博古伊斯(81’16-斯滕斯)

时隔27年法国终于对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道歉了

5月27日,德国就20世纪初在非洲(就德属中南非)犯下的“种族灭绝行为”道歉。

而就在同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出访卢旺达期间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法国应对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负有严重和压倒性的责任”,但又“从未参与这场屠杀”。

虽然国内外大多数媒体,都将“德法政府同日就非洲种族屠杀道歉”作为相关报道的标题。但从措辞上来说,相对于德国,法国的道歉无疑显得颇为暧昧。

如今的卢旺达总人口约为1237万,其中胡图族与图西族是卢旺达最主要的两个民族,前者占人口比例85%,后者则为14%,此外另有特瓦族人,只占全国人口的1%。

从历史上看,属于俾格米人种的特瓦族是卢旺达最早的土著居民。在约1世纪初,来自中非坦噶尼喀湖和基伍湖周边的农耕民族胡图族进入该地区,并逐渐排挤了原住民特瓦族人,成为当地的主体居民。

在10世纪左右,来自苏丹东南部和埃塞俄比亚的游牧民族图西族人则南下迁徙进入到今卢旺达和布隆迪地区,并凭借自己在经济、军事与社会组织方面的优势成为统治阶级,并建立一系列王国。

虽然胡图族与图西族在族源上有所区别,但经过几个世纪的交流与融合,语言与文化与血统就已经基本趋同,并且他们的阶级并非泾渭分明:

如果一个胡图族人足够富裕,他们也会被吸收近图西族;同样,如果一个图西族人在失去财富的同时,也会成为胡图族人。

1884年,柏林西非会议将今卢旺达与布隆迪地区作为德属东非的一部分,划归给德意志帝国,标志着卢旺达殖民时代的开始。

当时的德国殖民政府奉行“科学种族主义”与“白人至上”理论思想,试图利用颅相学对图西族与胡图族人进行人种分类:

通过一些列“严谨”的研究,他们认为,图西族人肤色较浅,五官立体,混有白人血统,拥有统治肤色较深,鼻子扁平的胡图族的天然合法性,所以也倾向于将管理权下放给过去的。

但其实这种划分,只是人为夸大了图西族和胡图族人的外貌差异,而忽视了两族长期通婚,大多已难辨彼此的历史事实,并为两族矛盾的的激化制造了温床。

不过比利时人延续并强化了德国的种族隔离政策他们将身份证制度引入当地,并在证件上标注胡图族,图西族或特瓦族身份。

同时,比利时殖民者也将大量图西族拉入政府与军队,以协助他们对胡图族进行高压统治。这使得图西族彻底沦为了殖民者的代理人与买办,并进一步撕裂了两族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旺达-布隆迪地区成为联合国托管领土,而作为前宗主国的比利时则负责监督其独立进程。

在其后的一系列社会革命与民主化运动中,人口中占多数的胡图族人依靠选票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并对希望保持特权的图西族人展开报复。

而此时的比利时政府,出于维持独立后国家关系的考量,抛弃了图西人,转而站到了胡图族一方。

1962年,卢旺达与布隆迪地区分别通过公投独立建国,约12万人图西族被迫流亡国外,并集结军队对卢旺达发动进攻,而胡图族则对国内的图西族展开大规模的驱逐与屠杀。

处于少数族地位的图西人和多数族地位的胡图人之间的紧张和冲突在1994年达到了高潮,作为胡图人的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与图西族人进行和平谈判,并达成协议。

根据协议,图西族人也参与国家政权和拥有发言权。但是哈比亚利马纳所乘坐的飞机被击落,总统遇难。

哈比亚利马纳被杀后,胡图人认为是图西人制造了这场刺杀,实施一个令人可怕的屠杀行动。

卢旺达大屠杀线万图西人和温和派胡图族人被屠杀,这意味着每天有1万人遭到屠杀。

法国在1994年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中的作用在卢旺达与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质疑:

大屠杀发生后,美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先后就他们在大屠杀的缺乏预见与不作为表示歉意。

而令人玩味的是,在2006年的一次调查报告中,法国政府认为现任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正是当年直接引发大屠杀的刺杀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但是无论如何,选择放下过去的民族仇恨并面对当下,也许是所有饱经战乱的国家唯一的救赎与复兴之路。

“一战封神”的德国名将与隆美尔齐名敢对阿道夫拍桌子

虽然战争十分残酷,但同样存在机遇,很多原本平凡的人,在战争中崛起,成为享誉世界的英雄,比如接下来要说的这位二战时期的德国名将,他的名字叫爱德华·迪特尔;注意,他的名字里没有“冯”字,说明他出生于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但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机遇以及他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让他成了一名不普通的人。

或许有些人对他并不熟悉,甚至表示对这个很普通的名字没印象,但是不要紧,只要知道他是与隆美尔齐名的名将;隆美尔成名是在北非战场上,所以被称之为“南方骄阳将军”,而他成名于北欧战场,所以被称为“北国雪之将军”;而且他还是二战时期少有的几位敢对阿道夫拍桌子的将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来大概地了解下吧。

迪特尔身形瘦弱,所以在他第一次申请入伍时被拒绝了,但他通过不懈努力,在第二次应征时终于通过考核,后来又考入军校。但由于他是平民出身,所以起点很低,从军校毕业后,也仅是少尉排长而已;虽然他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的军衔职务明显变动不大,直至一战结束,他也仅是上尉军衔,担任副官之职。

后来,他成了阿道夫的坚定支持者,所以在阿道夫掌权后,他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不仅晋升为上校军衔,而且还成为新组建的第99山地步兵团的团长,并且在吞并奥地利军事行动中立下大功晋升少将;在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他任由奥地利山地部队改编而来的第3山地步兵师的少将师长;而他,似乎也是一位天生的山地战名将。

山地战是最危险的作战形式之一,不仅考验指挥官的综合指挥能力,而且还要有坚定的意志力以及鼓舞士气的能力;因为在山地战中,高科技装备很难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对于军队素质要求更高,而迪特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进攻波兰期间,迪特尔出色的表现让阿道夫大为欣赏,但是进攻法国根本用不到山地部队,所以他被用在进攻北欧的战事中,而且担任首攻部队,而迪特尔的传奇也就此正式展开。

进攻丹麦的战事很顺利,基本没遇到什么阻挡,但进攻挪威和瑞典的战事可就没这么顺利了。因为挪威和瑞典是维京人的后代,维京人骁勇好斗,性格坚韧;虽然德国来势汹汹,但让挪威和瑞典就此轻易屈服,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加上还有英国的援助,这就更难让这两个有过光辉历史的维京人王国屈服了。

阻挡德国的除了骁勇好斗的维京人外,还有北欧复杂的地形,挪威和瑞典都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而且两国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为分界线。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庞大无比,尤其是挪威,绝大部分疆土都是山地地形,这给德国军队造成了很烦;因为这代表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基本派不上用场,而挪威人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论对地形的熟悉,那是远胜德国人。

迪特尔率领军队攻占了纳尔维克,但却遭到了英国海军及挪威军队的进攻,德国海军根本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驱逐舰和潜艇全部被击沉,这表示登陆挪威的德国军队缺乏足够的补给。但迪特尔却是不断收拢军队,包括侥幸逃生的海军士兵。最终,经过一系列补充,迪特尔麾下拥有了6000名德军士兵,而这几乎是登陆挪威幸存的所有德军士兵了。

但迪特尔所要面对的对手包括英军1个旅,法军3个营,法军外籍军团2个营,波军4个营,再加上当地的挪威军队3500人,总计约两万五千人;这是迪特尔军队的数倍了,在经过一系列攻坚战后,迪特尔麾下仅剩1500人左右了,而且还要面对盟军的猛烈进攻,且缺乏必要的补给。甚至阿道夫还一度动摇攻占挪威的决心,想要将迪特尔营救出来。

最终并不是迪特尔靠着这1500人打败两万余盟军的,而是因为德军已经攻占了法国,所以在挪威追击迪特尔的盟军也瞬间土崩瓦解,在盟军撤退的时候,迪特尔撤到距离瑞典边境只有3公里远了。迪特尔回忆说,如果盟军再坚持攻击2个小时,他就要被迫进入瑞典境了,听候瑞典人的处理了;之后,迪特尔指挥剩余的德军第二次占领了纳尔维克。

纳尔维克之战结束后, 迪特尔中将立即成为德国公众眼中的一位传奇人物;而他本人也因在纳尔维克的卓越表现成为德武装力量中第一位获得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的英雄。为了表彰作战英勇顽强的士兵,德国军方还专门设计并颁发了“纳尔维克盾章”。总之吧,虽然迪特尔没有击败盟军,但他还是“一战封神”,成了享誉欧洲的名将。

后来他担任驻挪威的德军山地军司令,后来德军组建芬兰北部和中部的德国部队由新编拉普兰集团军指挥,而迪特尔就是拉普兰集团军军长;不过他的这个集团军并没有什么仗可打,他的主要职责是稳定住与芬兰的联盟。而在这期间,由于芬兰军队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被迫后撤,惹得阿道夫大怒,并因此指责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

而出席会议的迪特尔马上用拳头砰砰地敲着红色大理石地图台,他认为阿道夫的批评是完全不懂军事知识的典型的“坐办公室”的见解,并且他当即决定要飞往芬兰支持曼纳海姆的行动。当迪特尔离开大厅时,阿道夫转向那些目瞪口呆的下属嚷道:“先生们,这样的将军我喜欢!”

可惜,在迪特尔乘飞机前往芬兰的途中,由于飞机发生故障坠毁,迪特尔死于空难。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不知道迪特尔这位名将,主要是因为他的战绩太少,进攻法国没有他,进攻苏联也没有他,可以说,他就没打过几场大型战役;但他却是那个时代德国当之无愧的明星。当然,这里面可能有政治因素存在,因为德国需要他这样的人物来做宣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