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开年第一篇,自当隆重些。但环顾四周,却没找到令我感到有如此分量的新片。
回想下自己看过的电影,从逃学看录像到盗版VCD、从win95到家庭影院,一路走来,也算是阅片无数。
如果让我选一部值得再次细细品味的,那排名第一的定是这部《最后的武士》了。
电影以1876年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南战争为背景,讲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美国战斗英雄为了钱到日本做新军的教官。在战斗中被武士军队所俘,相处中慢慢被日本传统文化所吸引,重新找到了战士荣誉感,并完成了精神重建的故事。
导演是个美国人,主演是帅呆了的阿汤哥。很明显,这是一部以西方视角观察和解构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特有的武士道的影片。
提起小日本,我不得不多说几句。每次听到这个词,国人涌上心头的第一感觉就是恨。
美国当年也深受其害,但为了追根溯源,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的1946年就完成了触及灵魂的《菊与刀》,让日本人拜服的五体投地。
同样的,这部2003年的影片对日本文化的深度解析也是众多抗日神剧所无法企及的。
影片豆瓣评分7.9分,全球票房4.5亿。战斗场面宏大悲壮,服装和道具奢华到令人心疼的地步,绝对值得一看。
影片中渡边谦扮演的武士头目的原型是西乡隆盛。作为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到如今都是日本历史人物人气排行榜前五。
明治维新后,日本表面上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际上依然有很多藩镇割据。
有点像咱们东周列国的样子,但数量可大多了–274个。你想想,本身就是个弹丸岛国,弄出这么多诸侯来,这日子还有个过吗!
消藩是必然的了。而且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边推出“废刀令”砍掉藩镇赖以生存的武士阶层,一边建立新军,武装自己的大棒。
此时的西乡隆盛虽然扶天皇上了马,属于有功之臣,但因为政见不合(到底应该现在打朝鲜还是以后打朝鲜),直接辞职回家教书去了。
说是教书,内容可净是枪队、炮队等军校科目。可以看出来,这老小子也没闲着。
其实西乡隆盛是不想和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天皇政权刀兵相见的,直到手下军校学生炸了政府的军火库,形势已不可收拾,西乡隆盛只好乘势举兵反抗政府。
军称为“萨军”,主要是西乡所在萨摩藩士族和各地投奔来的武士,总数在四万多。
既然是武士为主,装备自然是以冷兵器为主。虽然也有少量枪炮,不过弹药更少,打完后就只能当烧火棍。
政府军派来的军队超过6万,而且装备精良,不仅全部西式装备,还有海军助战。
但正如影片所表现那样,萨军靠着勇猛冲锋和拼死格斗,却也让政府军付出了伤亡一万五千多的代价,连后来的军神乃木希典都差点被当场劈了。
装备、人数乃至战略上萨军都不占优。战至最后,西乡隆盛在老家鹿儿岛带领仅剩的350人冲锋时中弹,命部下砍下自己首级,以一个传统武士的死法走完了一生。
萨军伤亡过2万,加上政府军的一万五,让西南战争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最大伤亡、也是最后的内战。
西南战争的胜利最终确立了天皇制,也为之后的军队掌权和军国主义道路打开了通往地狱的阀门。
每个民族乃至个人的发展都会遇到新旧交替的转折,处理好了就会腾飞,处理不好就会内乱。
以敞开的胸怀拥抱变革,不然就只能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了。